图片 浅谈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_摇钱树游戏机|官网推荐下载**

摇钱树游戏机|官网推荐下载**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高等教育 > >

浅谈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

来源::未知 | 作者:摇钱树游戏机|官网推荐下载** |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演习训练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现实社会”。本文阐述了大学适应性教育的内涵、意义、目标和内容,以及适应性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适应性教育 内涵 意义 目标 内容 问题

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使人的各种基本品质因素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宗旨就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并有利于社会,同时个人价值也得到充分体现。人生如登山,要求所有的人在同一条件下达到同样的高度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尽力向顶峰迈进,无论他们最终达到的高度是多少,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方法论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也是一个“演习场”,“训练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演习训练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现实社会”。
1 适应性教育的内涵
“ 适应”这个词我们平时用得很多,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和精神随着外界情况变化而进行调节的状态。人生来就有自发地适应环境的本能,同时蕴含着逐步适应复杂环境的潜能。这里所说的适应性教育,是指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教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即教育个体“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而适应性教育正是人们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目标的具体实施途径。
2 适应性教育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型向大众普及型转变,随着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人数不断增加,学费逐年趋升,经济压力凸现,新生适应问题就愈加突出。因此,帮助新生尽快渡过适应期,开始新生活,尽早发现适应不良学生,防止暴力和意外事件的发生均有现实意义。通过适应性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把自己置身于社会环境中,主动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放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使大学生能够适应艰苦的环境条件,在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能够尽快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改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体会克服困难所带来的喜悦感觉,并且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3 适应性教育的目标
每个学生从进入大学那天起,就要清楚地认识到,前途和命运部分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大学生们对前途普遍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认清就业压力较大的事实,因此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情境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3.1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所强调的主要教育目的之一。现代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与科学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网络”结构。人在网络之中,每个结点都有不同的自由度可供选择。怎样用自己的头脑去决定自己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选择,走出一条适合自己、适应社会的最佳路径,这些都要求大学生在每走一步时都必须进行科学的思维。
3.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行为方式, 是指学生能够在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 按照具体的情况,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行为方式相对于思维方式来讲,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周围人们的言行举止对一个人行为方式的形成有很大作用。行为方式不要求千篇一律,不一定要符合常规,但一定要合情、合理、合法,循规蹈矩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3.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知识经济时代较之于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更强调创新。创新是在适应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发展。没有适应,就无法去创新,仅仅适应而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也不是当代教育的宗旨。因而,在适应性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创新精神,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4 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4.1 自我意识教育
人要适应环境,首先要熟悉自我、认知自我,建立自我意识,使之适应环境。要培育健康的生理素质,这里所讲的生理素质,不仅仅是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而且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这个意识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业余爱好等生活习惯,使之处处显示出健康人的体态和行为举止;同时,要认识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不仅仅关系到个人身体健康,而且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从近处讲,影响着亲戚朋友的生活,从远处讲,影响着个人的工作和发展。
4.2 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现代社会里,对人的影响绝大部分是心理方面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可以说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从幼儿园开始,心理素质开始填充它的内容。在青年时期,特别是大学期间,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培养起着关键的、事半功倍的作用。

4.3 环境意识教育
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是一个人正常生活在世界上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生存环境。每个人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且每个人对其所处环境都有满意与不满意的地方,但不论你对环境是一种什么感受,你首先都要认知并适应它,然后才能去改变它。
4.3.1 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教育。在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大学生要能够尽快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改变,要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体会克服困难所带来的喜悦感觉,并且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如何适应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境意识,就成为学校的一项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使得大学生在日后从事某项研究,或开发某项工程时,要首先考虑到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这是对学生进行适应自然环境教育的主要目的。
4.3.2 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教育。如果说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那么社会就是人类的摇篮。社会环境在个人所接触的环境中是复杂的。如果把社会环境抽象为一个系统来看,这个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组成,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学校。因而,学校的教育方式及相关条件如何对学生起着较大的影响。再从系统成员结构来看,主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及其他人员等,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教师和同学。大学生处在这个系统中,要学会处理这些关系,使自己逐渐培养成为“学校人”。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走出校园后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社会人”。
5 适应性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5.1 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经从简单的“躯体无病即健康”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并逐渐认识到,健康应该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大学生生活在学生这个群体中,就要与人相处,与人交往。在形形色色的交往中,表现出不同的社会适应性;人与人相处得好,就意味着他的社会适应性强,对其身心健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5.2 参加实践活动
要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仅靠告诉他们怎样去做是不够的。按照心理学的理论,被教育者如果没有亲身感受或相关感受的传授性教育,其作用常常是事倍功半。要提高教育的效果,实践活动是最佳的方式,特别是对学生本身密切关联的适应性教育。所以,适应性教育应该在兼顾其它方式的同时,突出参加实践活动,尽可能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参加真实环境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课程实习、调研活动,扩大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使他们对所处的社会有一个真实的感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门办学显然已不适应。开门办学,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投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在社会实践中扩大视野,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
5.3 适度挫折感教育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工作上的,有生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如果要在人生的长河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如何对待挫折。大学生正值青春期,血气方刚,但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挫折。这时,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就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这里所谈的适度挫折感教育,就像打预防针,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轻度挫折,以观其心态,培养其承受、克服挫折的能力。对其在处理挫折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疏导和教 育,使其掌握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
5.4 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搞好适应性教育的关键。因为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工作者才能细心观察和认真研究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品质,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
5.5 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信心
要让学生明白不管自己成功与否,处于逆境还是顺境,都始终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走出逆境。不适应本身就是一种挫折与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认清自己所处环境的特点。告诫学生不能只接受与自己期望一致的经验。
5.6 教会大学生正确面对竞争
竞争在现代社会中是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于这一点大学生应当有所认识,同时对于因竞争而可能给大学生自己带来的各种影响也要有清楚认识。大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对群体活动、集体活动和个人的人际活动的参与意识,提高竞争,提高自己对一定团体或群体的归属感,从而形成团队精神,这种在竞争中形成的亚文化环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这样在竞争中即可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摇钱树游戏机|官网推荐下载**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浅谈高校中层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实

浅谈高校中层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实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中层管理人员 满意度 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中层管理人员处于高校重要管理层级,了解...